《庄子》在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其文内容广博,奇诡瑰丽。阅读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作品,会发现许多涉酒诗句出现或化用了《庄子》中的词句,或者体现着《庄子》的思想。
《庄子》中说“醉者神全”,实际上阐述了醉的精神境界。“神全”是一种理想的精神活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就进入外忘物欲,不为名利所累;内而忘我,心无情虑激扰的高度凝神境界。“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则是体现一种人忘掉现实与梦境之间的界限的状态,体现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认识;得到饮酒之乐的前提是要忘掉现实礼法的束缚,所以才有“饮酒以乐为主”的认识。可以说,“忘”是《庄子》涉酒文字中笼罩全篇的关键字,它贯穿于酒仙精神的各个方面。
“忘”是酒仙精神的基本条件,体现在首先要忘掉儒家的酒礼与名利。这是属于“忘”的外物层,即身体之外的束缚。《渔父》中说“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儒家用仁义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并试图说明这些礼法是符合人的本性的。庄子则认为仁义礼乐残害了人的本性,儒家酒礼自然是其中的一部分。然后还要忘记名利,如果是为名利交接而饮,心中机关盘算,酒如何喝得踏实?如是饮酒时心有旁鹜,挂念名利,如何能品出酒中真味?
其次是“忘我”。忘我的中心就是忘形骸。这里的忘记并不是说不顾自身,而是忘记身体的约束,放松身体,舒缓心情,进入一种虚淡平和的状态,这样才能接近庄子所言饮酒的境界。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就多次言及“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二)
诗人心与世俗远离,所以身在尘世,而心能感受超尘绝俗的真趣。悠然见自己虽构屋居住人间,但没有世俗车马往来的喧闹。这是因为自己的心远离尘俗,所以即使身居闹市,也如同在偏远的地方一样,不受干扰。这便是忘记了世间的纷扰,忘记了名利。采菊见南山,太阳落山,飞鸟归林。万物各顺其自然,此中的奥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其十四)
喝酒没有桌凳可凭,只好铺荆于地,宾主围坐。没有丝竹音乐,只能听风吹松叶,只能听父老杂乱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在醉意朦胧中,陶渊明忘记了自我,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他最后说:有些人迷恋于虚荣名利,而我则知“酒中有深味”。魏晋名士崇尚自然,饮酒使他们能够达到与自然冥合的境界。让他们既能在乱世之中寄酒以存身,又拓展了自己的生命境界。
白居易《对酒五首》中三首:
巧拙贤愚相是非,何如一醉尽忘机。君知天地中宽窄,雕鹗鸾皇各自飞。
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
丹砂见火去无迹,白发泥人来不休。赖有酒仙相暖热,松乔醉即到前头。
其中的“蜗牛角”、“丹砂”就有着浓厚的庄学道家色彩。他在《书绅》一诗中说“日计莫如醉,醉则兼忘身。”不过白居易的好酒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前期他追求兼济天下,诗歌创作为现实政治服务,所作讽喻诗中罕见写自身饮酒,较多的是将达官贵人的花天酒地与贫苦百姓的挨冻受饿相对照,贬江州司马后他趋向“独善其身”,逃避醉乡的愿望也逐渐强烈。为了摆脱痛苦感,他学道参禅,但发觉都不及酒来得“神速功力倍”(《卯时酒》)。在白居易的后半生,酒完全成为他的良伴,几乎无日不饮,无日不醉,“由是得以梦身世,云富贵,幕席天地,瞬息百年,陶陶然,昏昏然,不知老之将至,古所谓得全于酒者”(《醉吟先生传》)。皮日体的《七爱诗·白太傅》也说白居易“忘形任诗酒,寄傲遍林泉。”另外,白居易还认为饮酒要达到超然物累的境界,并非一杯即达,而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酌发好容,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忽然遗我物,谁复分是非。……更复强一杯,陶然遗万累。(《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面对是非不绝的社会现实和难以摆脱的人生痛苦,诗人通过“醉”来“忘机”,试图通过去除求名斗智的心念将他们摆脱,但是往往只能在酒醉中获得暂时的忘却。
对此其他的诗人也有不少文学作品: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刘禹锡《送春词》)
为客久未归,寒山独掩扉。晓来山鸟散,雨过杏花稀。天远云空积,溪深水自微。此情对春色,尽醉欲忘机。(姚合《山中述怀》)
百草雨中死,群乌天际飞。风尘时变灭,世事日乖违。弘景挂冠去,少陵徒步归。丁宁剑歌叟,得酒且忘机。(王冕《对雨》其三)
此外陆游的《自山中泛舟归郡城》中说 “岂惟外物不挂眼,醉后兀尔忘吾身。”
和苏辙的《次韵子瞻和渊明饮酒二十首》梦中见百怪,一一皆谓是。醉中身已忘,万事随亦毁。此心不应然,外物妄使尔。安心十年後,此语知非绮。则是以醉“忘身”,从而达到对现实的逃避,获得心灵短暂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