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沉缸酒是一种甜型黄酒。因为在酿造中,酒醅必须沉浮三次,最后沉于缸底,故得此名。龙岩沉缸酒的起源民间有多则传说,流传最广的是在明末清初(约17世纪)之际,在离龙岩县城30余里的小池圩,因聚集了不少来自近邻上杭的民工在那里伐木造纸,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有一年从上杭白沙地方来了一位名叫五老倌的酿酒师傅。他发现小池的山泉甜美,水质特别适合酿酒,附近又产品质优良的糯米,于是就地安家,开了一个小酿坊造酒。起初,他还是按照传统的技术(在秋末冬初,将糯米和酒药制成酒醅,再入缸埋藏三年后再起获饮用)生产糯米甜酒(冬酒)。酒客们感到这酒虽然醇厚味甜,但是酒度不高,酒劲不足。于是王老倌在酒醅中加入一些酒度较高(20度左右)的米烧酒,榨得的酒称作“老酒”。老酒的酒度高了,而甜度不减,品质高了一个档次。后来在摸索中进一步发现,若在酒醅中加入“三干”,效果更佳。
所谓“三干”是用18斤米为原料酿制约10斤的50度米烧酒。方法是用6斤米酿造蒸馏得10斤酒度不高的酒,然后在这酒中掺入由第二批6斤米制成发酵醅,发酵后再复蒸得酒10斤。再将这10斤酒投入第三批6斤米制成的发酵醅中,最后再通过蒸馏得到酒度在50度以上的米烧酒10斤。因为这10斤米烧酒经三次蒸馏,故称为“三干”。由此可见,沉缸酒的工艺实际上是由冬酒一老酒的技术改制而来。
沉缸酒选用上等糯米为原料,以红曲和白曲(药曲,在特制的药曲中,还加人当归、冬虫夏草、丁香、茴香、木香、沉香等多种药材)为糖化发酵剂。其工艺较其他黄酒工艺的不同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在酿造酒醅中两次加入米烧酒。第一次先加入米烧酒总量的19%左右,目的是为了降低发酵温度,避免酸度过大,从而使酒醪中的酒、糖、酸的配比恰到好处;第二次是为了调整到标准的酒度。很明显,米烧酒的品质与成品酒的关系极大,要求必须是清亮透明,气味芳香,口味醇和。
所谓的三次沉浮指的是,“沉”就是加米烧酒抑制了酒精发酵,让发酵停止,没有二氧化碳气泡产生,酒醅就下沉了。“浮”即是酒精发酵旺盛,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泡上冒将酒醅托起而浮于缸面。三次沉浮就是表示酒精发酵形成三次高潮,以此来提高醇度和保存糖分。酒醪开始时,酒味胜过甜味,当酒经过三次沉浮,沉入缸底后,甜味就胜过酒味了。产品既成,仍需贮存1~3年进行陈酿。在陈酿中,酒精度从18度左右降到145度,糖分则从22%提高到27%左右,酒的风味更加香醇协调。假若加酒发酵中酒醅没有出现三次沉浮,则意味着含糖量不够,酒的质量不佳。
小池圩出产的沉缸酒,由于具有独特风味和极好的质感,深受群众欢迎,在民间名声远播,特别是那些病弱体虚者和老人、产妇都要喝,认为该酒对身体滋补十分必要,“斤酒当九鸡”也在民间流传开来。这就是龙岩地区民众对当地沉缸酒的赞语。制它的酿坊也逐渐发展到六七家,成型的技艺也很快得到推广。1965年,在龙岩登高山下著名的新罗名泉罗盘井旁,建起了龙岩酒厂,采用日臻完善的传统工艺,生产民众需求的沉缸酒。龙岩沉缸酒也先后在1963年和1979年的全国评酒会上荣登国家名酒的称号。
沉缸酒为什么这样受人们的欢迎?评酒专家们认为,呈鲜艳透明红褐色的沉缸酒,不仅有琥珀般的光泽,而且香气醇郁芬芳。这香气是由红曲香、国药香、米酒香在酿造中形成的,纯净自然不带邪气,入口酒味醇厚,糖度虽高,但无一般甜型黄酒的黏稠感。沉缸酒中糖的甜味酒的辛味、酸的鲜味、曲的苦味配合得恰到好处,风味独特,当酒液触舌时,各味同时毕现,妙味横生,饮后更是余味绵长,经久不息。
来源|《中国传统酿造 酒醋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