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春暖花开的日子是每个人心中的期盼。作为新一年的开始,春节的历史十分悠久。春节的起源是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但民间还是习惯将其称之为年初一。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按《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夏商时代产生的夏历,按照月亮圆缺的周期为计算单位,将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历史从周朝开始,一直到西汉时期正式固定下来并沿用至今。
“无酒不成席”,此乃中国老话。新春佳节,当然更离不了琼浆玉液。早自西周开始,中华先祖在辞旧迎新之际,就会携美酒、烹羔羊欢聚庆贺,祈祷丰收,由此便开了过年饮酒的先河。汉代“年”作为法定节日被固定了下来,春节饮酒也形成了风气。“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成为春节期间无处不在的景观。
春节饮酒除了欢庆佳节外,还有祛除恶秽、保佑长寿的作用。所以古时过春节,人们都要喝一些用中药浸泡的保健酒,椒柏酒是其中之一。它用柏叶、花椒浸泡,饮椒柏酒是春节的特定习俗。饮酒前,还要致新年祝词,称之为“椒花颂”。南北朝诗人庾信的五律诗《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就记载了饮椒柏酒的风俗:
“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流星向椀落,浮蚁对春开。成都已救火,蜀使何时回。”
“正旦辟恶酒”、“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指的就是能避开恶气的酒。“流星”、“浮蚁”也都是酒的名称。
除了椒柏酒之外,还要饮用屠苏酒。相传屠苏酒是三国时名医华佗采用屠苏草等多种原料浸泡而成的一种药酒,有祛邪防疫和延年益寿之功。有关屠苏酒的记录最早见于南朝的《荆楚岁时记》:
“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屠苏酒。”“三元”指年、月、日之始,可见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饮用屠苏酒。唐代诗人顾况《岁日作》中云:“不觉老将春共至,更悲携手几人全。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可见,唐代屠苏酒已经很普及了。到了宋朝王安石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一亮相,屠苏酒更是名满天下了。大文豪苏轼也有诗曰:“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这些诗与酒文化,都包含着浓厚的辞旧迎新、祈求幸福的意味。
古代除夕之夜还有饮“分岁酒”之说。晋代《风土记》记载:“除夜祭先竣事,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宋人陈善《杭州志》曰:“古有守岁之宴,言为达曙饮也,今至夜分而止, 故谓之分岁。” 可见分岁与饮酒是分不开的。宋代书画家兼词人杨无咎所作《双雁儿·除夕》一词:“穷阴急景暗推迁。减绿鬓,损朱颜。利名牵役几时闲。又还惊,一岁圆。劝君今夕不须眠。且满满,泛觥船。大家沈醉对芳筵。愿新年,胜旧年。”描写了除夕夜觥筹交错、喜庆新年的情景。
按照传统,无论吃饭、喝酒或者做其他什么事情,都应是长辈优先。但古人饮岁酒却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即古人饮屠苏酒等岁酒的顺序由幼及长,先从年少者开始,然后按年龄顺序,由小到长逐人饮少许,年长者最后。宋朝文学家苏辙在《除日》写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分岁词》中也写道,“老翁饮罢笑捻须,明朝重来醉屠苏。”由此可以看出,饮岁酒这种风俗在宋朝非常盛行。
古人饮岁酒成习,所以诗人们以酒入诗的佳作比比皆是。例如,南梁庚肩吾在《岁尽应令诗》中写道,“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杜甫在《人日诗二首(之二)》中写道,“樽前柏叶休随酒,胜里金花巧耐寒。”宋人戴复古在《壬寅除夜》中写道,“横笛梅花老,传杯柏叶香。”明代张居正在《元日感怀》中写道,“闲愁何事演芳序,且尽樽前柏叶卮。”这些诗记录了人们饮岁酒的春节习俗,抒发了诗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怀,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审美感受。
在春节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老百姓齐聚一堂,畅饮屠苏酒。其实,皇宫里也如此。每年除夕,唐太宗李世民都要在皇宫里举行宴会,招待皇亲国戚以及一些重要的大臣。大家边写诗、边饮酒,一起守岁。唐太宗也有几首守岁诗被保存了下来,其中写得比较好的是《除夜》,“岁阴穷暮纪,献节启新芳。冬尽今宵促,年开明日长。冰消出镜水,梅散入凤香。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整首诗都流露出非常积极、昂扬向上的心态。
子夜一过,新年降临,处处张灯结彩爆竹齐鸣,“恭贺新禧”的大年初一到了。元末明初的叶颙在《己酉新正》诗中写道:“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这又是一番饮美酒贺新春的欢乐景象。
到了元宵节,古人又改饮用椒花浸泡而成的椒花酒了。每逢正月十五,儿孙们须以椒花酒向长辈祝寿喝完祝寿酒,晚辈们就要离家各自谋生去了,待再次相聚贺寿,要等到下一个春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