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卷全国的疫情使国民经济中的诸多行业受到重创,受冲击力最大的可能非餐饮和终端零售业莫属。酒作为春节宴饮消费或走亲访友的代表性产品之一,深受其“害”。由于疫情对酒行业冲击力度之大,这将加快酒业的终端库存和社会存库出清速度,并且很多中小酒企可能会因为疫情的影响,致使其退出,从而加速行业的调整。
疫情过后,公众的健康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养生保健类支出将会增加。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规模达到8.8亿元,预计在2023年可达14.1亿。《2019中国成人健康管理白皮书》调研显示,大众健康意识持续增强,7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比以前更加关注健康了。因此科学饮酒、理性饮酒、健康饮酒、少喝酒、喝好酒的消费意识会进一步加强。从中长期来看,酒业仍然会延续向好的局面,消费需求也会随着疫情的控制而逐步释放。
中国酒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宋书玉曾表示,酒类消费与人们的美好生活非常密切。酒类消费需要新文化,理性、健康快乐的饮酒新文化必将成为美好生活的新文化。中国酒文化的本源,就是在共享当中品味体验并充分感受到酒的美好。
疫情结束后,不管报复性消费是否能够出现,倡导文明饮酒新文化、构建新的消费场景,让酒重回消费大众的手中是酒业人士最希望看到的。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不断加快,其“健康理念”正在引领酒业新一轮变革。文明饮酒、健康饮酒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一些酒类企业也通过不同形式的广告宣传呼吁人们要懂喝酒、会喝酒。
疫情之后,酒业该如何打好健康牌?
一、科学认识酒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酒是“熟悉的陌生人”,因为酒在中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甚至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常感受到酒文化氛围的熏陶,但如何去品鉴和欣赏美酒,如何才能做到理性饮酒、适量饮酒、健康饮酒,让酒与美好生活相伴,中国的消费者却知之甚少。
第一要精简表达。由于生产工艺与消费体验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消费者对酒类商品的技术性表达识别能力有限,消费者认知的一瓶“健康好酒”和生产酿造专家认知的“健康好酒”的标准往往有着天壤之别。普通消费者心中的好酒,往往是“醉得慢、醒得快、饮后不上头、醒后不口干”等等,而酿酒专家心中的好酒,关键在色、香、味、格等方面,诸如绵甜爽洌、香味谐调、尾净味长……因此,用消费者听得懂的语言传递酒类“健康”理念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要科学表达。全世界都在呼吁“理性饮酒,减少酒精危害”,究竟如何科学饮酒,理性饮酒的量是多少,酒精危害有哪些……由中国酒业协会联合发起“理性饮酒宣传周”,就是为了倡导和引领健康的饮酒生活方式,把美酒的科学表达、理性饮酒的量化表达,尤其是中国式的健康饮酒表达,通过多种方式不断传递给社会公众和广大消费者,在全社会中对酒形成科学的认知和健康的饮酒习惯。
二、倡导新风尚
中国人喝酒的“仪式感”并不是一朝而成,而是历史的积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衣食住行皆有规矩,喝酒自然也不能例外。倒酒、敬酒、劝酒、座次等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千百年演绎至此,早已经进入到消费者的血液当中。但在这其中,“酒桌文化”的出现变成社交礼仪中的不良习俗,成为社会不良风气形成的原因之一。
相信经过此次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的冲击,全面普及健康饮食知识,改善人们的不良饮食习惯,增强人们的健康饮酒意识,提升人们的健康饮食理念,才是真正为百姓的安全饮食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正如清代张晋寿在《酒德》中所言:“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可以说,不劝酒,是一种修养,不过度饮酒,是一种责任,生命最重要,健康永第一,才是对家人对朋友对自己最大的负责。相信在全民呼吁和努力下,文明饮酒、科学饮酒、健康饮酒的新风尚将成为全面实现美好生活的标志与典范。
三、打造健康品质
当人们经过生与死的考验,才会更加懂得如何珍爱生命、珍惜生活。新冠疫情的暴发,将进一步催生健康产业的大发展。目前,健康产业作为国家支柱型战略产业,市场增速快于全球。数据显示,我国大健康产业规模逐年递增,2019年规模达到8.8亿元,预计在2023年可达14.1亿。
疫情结束后,相信主打健康属性的酒类产品将会受市场热捧,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回归健康价值。人们将会采用更多的健康的饮酒方式,降低喝酒的频率,减少每次的饮酒量,但是酒的档次会提高!因此,中高端酒业将迎来发展新契机。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的改变,人们不再局限于饮食的口感与味道,更加注重它的质量、安全、成分、效用。像消费者熟知的“苦荞”、“青稞”、“枸杞”、“绿豆”、“山楂”、“蓝莓”等主打健康牌的酒类,由于具有广泛的认知基础,迎来高速发展新时代指日可待。
当前,全行业要顺应健康化发展的方向,通过严格的行业规范、严谨的行业标准、正确的营销方式、诚信的市场环境,把品质好酒传递给消费者。
转载|中国酒业协会C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