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古越龙山-江南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江南大学毛健团队在食品科学技术领域期刊Journal of Food Composition and Analysis(中科院二区,IF=4.0)在线发表了题为“Ion-exchange purification, nano-HPLC–MS/MS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of novel umami peptides from fermented grain wine (Huangjiu)(黄酒新型鲜味肽的离子交换纯化、纳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的研究论文。论文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2101204)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2138004、32001828)的资助。研究过程得到了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支持。
文章背景
黄酒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发酵食品。酿造过程中,原料和麦曲中的蛋白质在多种微生物的共同作用下,转化形成丰富的氨基酸和肽类,赋予黄酒丰富的滋味。鲜味不仅来自于鲜味氨基酸,还可来自于低分子量肽类。黄酒中低分子量肽占比为90%以上,含量达4.2g/L。然而,黄酒发酵时还会产生低聚糖类、多糖类、多酚类等成分,使得酒体成分十分复杂。这对于非挥发性风味成分的解析带来不利影响。食品中呈味肽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水提取、醇提取、超滤、尺寸排阻色谱、反相制备色谱等,但这些方法对于黄酒中多肽的分离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纯度、得率、分离效率等。黄酒呈味肽解析还受限于质谱鉴定仪器的精度。目前仅从黄酒中报道了数条苦味肽,1条潜在鲜味肽。此外,作为天然呈味剂,黄酒鲜味肽的呈鲜机制及加工稳定性还有待探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以半干型绍兴黄酒为原料,首先基于感官导向分离原则,对超滤后黄酒小于3000Da组分采用阳离子树脂纯化以除去糖类杂质,再经凝胶色谱分级,得到了纯度较高的黄酒鲜味肽组分。为鉴定目标组分中的鲜味肽,结合纳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机器学习预测工具、分子对接和感官评价得到8条未报道鲜味肽,包括DWDPHGL、VPEPEPH、LTPEPEH、GANQLDPR、FREE、LDFR、QEGW和RDH。它们在水中的鲜味阈值在0.29至0.65 mmol/L之间,均低于味精阈值(1.6mmol/L)。这些鲜味肽在100℃处理30 min后依然具有鲜味,表现出热良好的稳定性。为阐明呈鲜机制和构效关系,进行了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发现T1R1残基ASP147、SER148、ARG151、TYR220、SER276和ALA302对黄酒鲜味肽的相互作用贡献最大,多肽-水分子之间形成的氢键在热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为黄酒及其他发酵食品中呈味肽的制备和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文章作者
该论文第一作者是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常瑞,通讯作者是毛健教授。
研究亮点
(1)阳离子交换树脂纯化后黄酒多肽含量是超滤后6倍。
(2)肽组学和虚拟筛选鉴定到8条未报道的黄酒鲜味肽。
(3)DWDPHGL和VPEPEPH是鲜味及鲜味增强肽。
(4)黄酒鲜味肽主要与T1R1受体活性残基通过氢键和疏水作用力结合。
(5)分子间氢键对黄酒鲜味肽水热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图文赏析
图 1.黄酒纯化后各鲜味肽组分的感官特性(图A:肽含量,图B:回收率,图C:凝胶色谱洗脱曲线,图D和图E:各组分的感官强度,图F:各组分滋味稀释因子),感官雷达图中的星号表示显着差异 (p < 0.05)
图 2. 合成肽的感官和序列特征(图A: 100℃处理前后的多肽鲜味强度,图B:鲜味增强效果,图C:多肽氨基酸组成,图D:味觉活性值分析),不同字母上标表示显著差异(p < 0.05)
图 3. 鲜味肽DWDPHGL-T1R1复合物分子动力学模拟(图A、B、C、D、E、F分别表示复合物RMSD值、分子间氢键数、结合自由能景观、兰纳-琼斯势、结合能分解、结合模式)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jfca.2023.10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