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下午,第25届绍兴黄酒节暨“一带一路”中国(国际)黄酒产业博览会期间,由中国酒业协会、绍兴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黄酒产业高峰论坛在绍兴市举办。
国家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南大学黄酒酿造协同创新实验室负责人毛健教授,从科研角度讲述了《基于舒适度导向的黄酒生态酿造》,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黄酒科普课。

据中国酒业协会年报统计,2018年我国酿酒工业总产值约为1万亿元,黄酒只占2%份额。要进一步拓宽黄酒销售市场,首先要克服黄酒‘饮后易上头’的痛点。江南大学黄酒酿造协同创新实验室经大量动物实验,找到了提升黄酒饮用风味品质和饮后舒适度的调控方法。
毛健教授表示,江南大学黄酒酿造协同创新实验室科研团队研究发现,高级醇和生物胺是造成黄酒饮后易上头深醉、舒适性差的关键物质,并可通过两种方式调控影响黄酒饮用舒适度的物质:一方面,基于风味感官科学,针对不同酿造工艺、陈酿时间的黄酒,通过酒体设计,开创了基于高级醇、生物胺、总酸、总糖等八大指标的限量调控技术进行勾调,控制易上头物质的含量。
另一方面,科研团队的基础研究表明,黄酒是在634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酿造而成。团队通过第三代高通量基因测序等技术,解析了634中黄酒酿造微生物的演替规律,获得黄酒风味物质的代谢网络途径,最终发现,可以通过调控酵母菌及乳酸菌的代谢,来减少影响黄酒饮后舒适度的物质。科研团队成功突破了黄酒风味的微生物代谢调控技术,现已应用于黄酒的产业化生产。
此外,毛健教授提出,黄酒产业的复兴,第一要加大科研投入力度,促进科学的智能化、现代化;第二要“内寻外加”,提升健康功能;第三要完善产业标准,使产品标准等级、年份、概念准确表达;第四要推广黄酒科普,满足消费者对风味和健康双导向的需求。
未来,在“一带一路”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在高校与企业黄酒专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黄酒将不断在传承中创新,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