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饮酒的记载。酒与饮酒,早已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酒文化与中国传统医学更是有着长远而密切的联系。酒有多种,然其功效大都为“通血脉,温肠胃,御风寒”。酒性温,味辛而苦甘,温能祛寒,辛能发散,所以酒能疏通经脉、行气和血、温阳祛寒;又因酒多为谷物酿造,味甘能补,故还可补益肠胃。
医家之所以喜好用酒,是取其善行药势而达于脏腑、四肢百骸之性。《汉书・食货志》中说:“酒,百药之长”。对于这句话,既可以理解为在众多的药物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药,另一方面是说,酒可以提高其它药物的效果。酒的发散之性可以帮助药力外达于表,使理气行血药物的作用得到较好的发挥,也能使滋补药物补而不滞。其次,酒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白酒
中医认为,酒有温通经脉、舒筋散寒、通络止痛、引行药势之功,适用于寒滞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导引药等。《本草纲目》言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
黄酒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饮料酒,它以糯米为原料,酒曲为糖化发酵剂,经酿造而成,酒精含量仅为15%~16%,是较理想的酒精类饮料。中医认为,黄酒有行药势、通经络、行血脉、温脾胃、养皮肤、散湿气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骨节疼痛、消化不良、冻疮、手足不温等。秋冬温饮黄酒,可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米酒
又名醪糟、酒酿、甜酒、糯米酒,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酒。中医认为,本品有益气养血、散寒活血、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纳差食少、胃脘冷痛、虚寒痛经、妊娠水肿、乳汁稀少或分泌不足等。《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补气养血,助运化”。
葡萄酒
中医认为,葡萄酒有温通经脉、舒筋散寒、通络止痛、引行药势之功,适用于寒滞经脉、瘀血内阻、风湿痹痛、筋脉挛急及导引药等。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用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成年女性一天饮用酒不超过15克。因此建议大家科学饮酒、适量饮酒,美酒相伴,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