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起醋,人们就会想起“山西老陈醋”——在中国各地风情各异的醋之中,老陈醋无疑是名声最响的一种。
醋的核心成分是醋酸。所谓“酿醋”,就是把粮食中的淀粉分解成糖,再转化为酒精,最后进一步转变为醋酸。这一串的生化反应,是由不同的微生物来完成的。在完全不懂微生物发酵和生物化学的古代,人们能够把粮食酿出醋来,不知道经历了多少的摸索和失败。
酿醋的关键是“曲”。曲是霉菌和酵母等发酵微生物的混合物。霉菌产生各种酶,其中的淀粉酶把淀粉水解为糖,而酵母菌把糖发酵称为酒精,最后酒精又被醋酸菌发酵转化为醋酸。
只要是富含淀粉的粮食,就可以酿造出醋来。醋的核心成分是醋酸,所有的醋酸都是一样的。但“醋”并不仅仅有醋酸,还有很多其他的风味成分,比如不同的原料、辅料、发酵的微生物、发酵的工艺条件,会使得这些风味物质的种类和量各不相同,也就产生了千姿百态、风情各异的醋。
酿醋的核心是把粮食中的淀粉水解成糖,再转化为酒精,然后进一步转变为醋酸——这些转变,需要不同的微生物来完成。所谓的“曲”,就是霉菌、酵母、醋酸菌等微生物的混搭。
但是醋并不仅仅是醋酸,它还含有乳酸、葡萄糖酸、琥珀酸、氨基酸、糖等等其他成分——不同的主料、辅料、微生物组成、发酵条件,使得这些“少量成分”的种类和含量各不相同,也就产生了千姿百态的醋。
山西老陈醋的主料是高粱和麸皮,辅料是稻壳和谷壳,“曲”是用大麦和豌豆制作的。
在发酵完成之后,物料中就含有了大量的醋酸以及其他发酵产物。把液体分离出来,也就是醋了。而山西老陈醋会多加一步操作——把发酵完成的原料装进大缸,放在火上烤。发酵混合物中有糖、氨基酸以及各种多酚化合物,在高温下会发生美拉德反应以及多酚氧化,从而给醋带来红棕到深褐的颜色,并产生各种新的风味物质。这个步骤,叫做“熏焙”。
多日的熏焙形成了醋的基本风味。在用水把醋从发酵的固体物料中“淋出来”之后,还会加入花椒、大料等不同的调料,让醋具有不同的风味。不过,淋出来的醋含水量比较高,还需要去掉一部分。在夏天,通过“晒”可以蒸发掉一部分水;在冬天则让它结冰,把冰“抽”掉也可以去掉一部分水。经过“伏晒”和“抽冰”,醋得到浓缩,风味也就变得浓郁。
这样得到的醋,还需要封装起来“陈放”。在保存过程中,醋中的各种有机分子之间还会进一步发生各种复杂多样的反应,最后形成各种香味协调、口感浓稠、亮丽的最终产品。
山西老陈醋是一个“地理标志产品”,需要遵循推荐标准GB/T 19777-2013《地理标志产品 山西老陈醋》。它不是国家强制标准,但如果一款产品要叫做“山西老陈醋”,那么就应该执行这个标准。
许多人说“合格的山西老陈醋并不需要添加防腐剂”,这是正确的。因为山西老陈醋的总酸含量是6.0%以上(普通食醋只需要3.5%以上)。满足这个酸度的时候,pH值在3.6-3.9之间,自带足够的防腐能力,也就不需要额外添加防腐剂了。
此外,山西老陈醋还有一些普通食醋没有的指标,比如:
· 氨基酸态氮不低于0.2g/100ml;
· 食盐不超过2.5g/100ml;
· 总黄酮不低于60mg/100g;
· 川芎嗪(四甲基吡嗪)不低于30mg/L。
氨基酸液态氮是原料中的蛋白质被分解产生的,为醋带来鲜香的风味。而黄酮和川芎嗪更是山西老陈醋的发酵工艺中产生的特征成分,含量达到要求,说明原料和工艺都符合山西老陈醋的生产标准。
即便是产品完全满足了这个推荐标准,也并不一定能叫“山西老陈醋”。因为“地理标志保护”还限定了区域范围——只有山西中部10个区县,而不是山西全境。
转载|科学松鼠会